诊见詹某面色白,少华,胃脘胀满疼痛,食后尤甚,喜温喜按,食少,泛酸,舌淡红,苔薄黄滑润,脉沉缓无力。予以温脾散寒汤治宜。
詹某,女,今年36岁。患者自述1年前曾做电子胃镜检查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有慢性咽喉炎病史2年余。该患者就诊前曾经别的中医师诊治,服药后效果不佳,遂来笔者处就诊。
诊见詹某面色白,少华,胃脘胀满疼痛,食后尤甚,喜温喜按,食少,泛酸,舌淡红,苔薄黄滑润,脉沉缓无力。予以温脾散寒汤治宜。
处方:党参30克,茯苓、海螵蛸各15克,白术、干姜、肉桂各10克,炙甘草5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连服7剂。
二诊:胃脘胀满疼痛明显减轻,泛酸不显,食纳增加,自觉乏力好转,咽喉痛、音哑也较前减轻,方为大补温热,已初见效果,遂改为温脾助运方加以治疗。处方:党参30克,白术、干姜、丁香、白豆蔻、槟榔各10克,炙甘草5克。水煎,分3次服,连服7剂。
以上方加减调治1个月,诸症消失,半年未见复发。
上方一诊给予温脾散寒直中病机,佐以海螵蛸制酸止痛;中阳得温,患者症状缓解,但脾胃阳虚日久必致寒湿困脾,故二诊给予芳香醒脾、温脾助运为治疗契机,槟榔行气导滞。故获满意疗效。
李佃贵中医药治反流性食管炎案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独特的优势,不但可以阻止其继续发展,甚至可以使其逆转。
病例一张某,女性,52岁,年7月31日初诊。诉间断胃脘部痞闷,胸骨后烧灼痛2个月。患者2个月前因饮食不规律,生气后出现胃脘痞闷,可以忍受,未曾治疗,后症状逐渐加重,且伴有胸骨后烧灼痛。现患者胃脘痞闷,胸骨后烧灼痛,食后加重,反酸,嗳气频,口苦,纳呆,大便质可,2~3日1行,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滑。
诊断:胃痞(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湿浊中阻型)。
治法:养肝和胃,清热化湿。
方药:百合15克,乌药12克,川芎9克,白芍30克,茯苓15克,白术6克,生石膏30克,浙贝母15克,瓦楞粉20克,黄连15克,瓜蒌15克,清半夏12克,枳实15克,川朴15克,紫苏15克,炒莱菔子15克。7剂。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温服。
二诊:药后患者胃脘痞闷、胸骨后烧灼痛减轻,纳增,有时反酸,嗳气,口苦,大便可,一日一行,小便调,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滑。方药:瓜蒌15克,薤白12克,丹参15克,生石膏30克,浙贝15克,黄连15克,海螵蛸20克,川朴15克,枳实15克,香附15克,紫苏15克,陈皮12克,竹茹9克,半夏9克,炒莱菔子20克,焦槟榔15克,茵陈15克,柴胡12克。7剂。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温服。
三诊:患者胃脘痞闷、胸骨后烧灼痛、反酸、嗳气均明显减轻,口苦亦减轻,纳增,寐安,大便稀,1日1行,小便调,舌红,苔薄黄微腻,脉弦细。方药瓜蒌15克,薤白12克,丹参15克,生石膏30克,黄连15克,川朴15克,枳实15克,香附15克,紫苏15克,陈皮12克,竹茹9克,半夏9克,炒莱菔子20克,焦槟榔15克,茵陈15克,柴胡12克,生薏米15克。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温服。以此方为基础,辨证加减服药治疗3个月,症状基本消失。
嘱:按时服药,进软食,忌辛辣、刺激之品及甜食,畅情志。避免持重、弯腰等动作,勿穿过紧衣裤。睡眠时抬高床头15厘米,睡前6小时勿进食。
反流性食管炎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胃食管反流、咽下困难等,属中医学“反酸”“烧心”“嗳气”“胸骨后痛”等范畴。《灵枢·四时气》记载:“善呕,呕有苦,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由此而知,本病病位在食管、胃,并与肝、胆、脾密切相关。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机制复杂,但其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
病例二王某,女性,62岁,年9月1日初诊。诉间断胃脘胀满10余年,加重1周。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胀满,自服药物(不详)后缓解。后胃脘胀满反复出现,且症状时轻时重,未予重视及系统诊疗。1周前,因生气后复出现胃脘胀满,症状较重,且伴有胸骨下段疼痛,服药后效果不佳,遂来就诊。现胃脘胀满,伴胸骨下段疼痛,食后甚。后背不适,恶心,纳可,寐多梦,大便干稀不调,小便调。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滑。
诊断:痞满(湿热中阻,肝胃不和)。
治法:清热化湿,养肝和胃。
方药:百合15克,乌药12克,川芎9克,白芍30克,茯苓15克,白术6克,紫豆蔻15克,茵陈15克,黄连12克,藿香12克,佩兰12克,广木香9克,瓜蒌15克,薤白12克,枳实15克,厚朴15克,三七粉2克(冲服),元胡12克,五灵脂15克,蒲黄9克(包煎),白芷15克,蒲公英12克。7剂。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温服。
二诊:药后患者胃脘胀满,胸骨下段疼痛减轻,恶心消失,后背及右胁胀,纳可,寐差多梦,大便可,1日1行,小便调,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滑。方药:柴胡12克,当归12克,白芍20克,香附15克,枳实15克,厚朴12克,紫苏15克,全蝎6克,黄药子6克,白花蛇舌草15克,半枝莲15克,半边莲15克,板蓝根15克,黄连15克。7剂。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温服。
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纳可,寐安,大便可,1日1行,小便调,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方药:百合15克,乌药12克,川芎9克,白芍30克,茯苓15克,白术6克,紫豆蔻15克,全蝎9克,黄药子6克,白花蛇舌草15克,半枝莲15克,半边莲15克,板蓝根15克,黄连15克,柴胡12克,香附15克,白英9克。7剂。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温服。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独特的优势,不但可以阻止其继续发展,甚至可以使其逆转。本病例采取辨证与辨病结合的治疗理念,后期主要以解毒药并配合血肉有情之品,如全蝎、白花蛇舌草、半边莲、白英等,以毒攻毒,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李佃贵和胃七法治疗慢性胃病李佃贵教授,第三届国医大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行医50多年,博采众长,衷中参西,擅长治疗脾胃病。
和胃法属于和法范畴,是治疗胃气不和之大法。“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灵枢·五味篇》)“胃不和则精气竭”(《素问·厥论》)。可见调和胃气在临床治疗脾胃病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李佃贵运用和胃七法治疗慢性胃病,疗效显著。
化浊解毒和胃法慢性胃炎临床常以胃脘痞满、痛或不痛、胃中嘈杂、食纳减少等为主要表现,中医学多将其归属于痞满、痞证、胃脘痛等范畴。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以及对目前人们的生活饮食规律的观察,认为慢性胃炎多因饮食内伤、情志不舒,导致肝胃不和、胃气失和、通降失职、清阳不升、浊邪内停,日久则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浊中阻,郁而不解,蕴积成热,热壅血瘀而成毒,形成浊毒内蕴之势。
浊毒内蕴既是一种病理产物,也是一种致病因素。于浊毒的治疗化浊解毒和胃法要贯穿始终,药用茵陈、黄连、苦参、藿香、砂仁等,并随病情轻重加减用药。轻度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属中度者用黄药子、白英;不完全型大肠上皮化生和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疑为癌变者药用三棱、莪术、王不留行,甚或用全虫、蜈蚣、防癌抗癌。经临床验证,采用此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患者,可截断大部分癌前病变的继续发展,甚或逆转。
养肝健脾和胃法本病病程较长,久虚不复,木本克土,乘虚而入,所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养肝,重在养肝之体阴,而用肝之阳,体阴与用阳之间存在着既对立相反,又互根互用、密切联系的关系。在生理上,肝藏血,血养肝,肝血充足,肝体得阴血之柔养,而后能发挥疏泄气血、调畅气机之用;肝疏泄,血归肝,疏泄正常,则血行畅达,藏血充足,而后能发挥充筋、养目,滋养脏腑的阴柔之性。由上述可知,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肝脏的特点都是以阴柔为主。肝血充足,阴柔正常,肝体得养,则肝用正常,肝之疏泄畅达而不亢逆;若肝之阴柔不足,肝之刚用之性必疏泄太过,升散无制,而致种种病证。
和胃,即是通降调和胃气之意。胃为六腑之一,具有传化物而不藏的特点。只有使其保持通降的特性,才能奏受纳腐熟之功。临床多采用百合乌药散合当归芍药散加减应用。百合乌药散出自陈修园《时方歌括》,有健脾和胃,行气止痛之功效。当归芍药散是《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妇女妊娠腹痛和腹中各种疼痛的著名方剂,由当归、芍药、川芎、茯苓、泽泻、白术组成。方中芍药补血和营,敛肝柔肝,缓急止痛,佐以当归、川芎养血调经,行气和血,更配以白术、茯苓、泽泻健脾益气,利水渗湿。全方共奏调和肝脾,温通气血,渗利水湿之效。合而用之,脾得健运,肝得柔养,气血通畅,湿化瘀解,则诸症自愈。两方合用,正合养肝健脾和胃大法,临床上只需辨证为肝脾不调,肝郁血虚、脾虚湿困,引起的疼痛、胀满皆可用之,肝气条达,脾气升清,胃气通降,诸症自消。
疏肝理气和胃法《丹溪心法·六郁》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凡郁皆在中焦”,故肝失疏泄,肝气郁结,首先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肝气犯胃者,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肝胃气机不畅,则胃脘胁肋胀满、疼痛;气郁化火,胃失和降,则暧气吞酸,呃逆呕吐;肝失条达,心神不宁,则烦躁易怒。疏肝理气和胃法适用于脘胁胀满、胸闷、善太息、精神抑郁、甚则急躁易怒、头眩或上腹痞满、暖气、纳呆、恶心呕吐、口苦、大便塘泄,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者。临床常用枳术散加川厚朴、姜黄。辨证加用能升降诸气的三焦气分药广木香;功善行气宽胸之瓜萎、薤白;畅达中焦之槟榔、莱菔子;行气散结之荔枝核、乌药。如此三焦气治,气行则血行,气血调和,病易恢复。若气郁化火,以口干、口苦为主要表现者,取龙胆泻肝汤之意,选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清泻肝火;以大便秘结不通为主要表现者,少加入芦荟泻下清肝。
降逆止呕和胃法在脾胃病中,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胃主降,肝气郁滞,乘脾犯胃,脾胃升降运动失常,脾胃纳运失职,气不能上下,而引起脘腹胀满疼痛、肠鸣腹胀、呕逆嗳气、大便失调等病证。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抓住主要病机:气滞郁结、气机不畅。具体当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故采用降逆止呕和胃法治疗胃气上逆诸症,契合病机。临床常选用香苏散去陈皮加柴胡、青皮组方。香附理气畅中、养血和血;紫苏辛温解表,温中行气;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柴胡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甘草调和诸药,兼以补中。五味相合,使气机得畅,疏肝安中,痛、胀、嗳、吐等自愈。如肝气不舒甚者可加郁金、佛手等;偏火热者加黄连、栀子;伴有反酸明显者,加左金丸、煅瓦楞子等;食积者加焦神曲、麦芽、炒莱菔子等;呕吐者加半夏、降香等;伴阴虚者加石斛、玉竹、麦冬等;偏血瘀者加延胡索、丹参、三七等。
活血化瘀和胃法临证中,胃病患者兼有血瘀证候甚多,表现为胃脘刺痛或钝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为时持久,入夜尤甚,心下痞满,面色晦暗,或口干不欲饮,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苔薄黄,脉涩。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多气多血,如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过食生冷、饮酒过度等、情志不畅、劳逸不当等因素都可影响脾胃的功能,导致胃气不和,气滞日久,则血脉不利,血瘀则生,正如前人所说“初病在气,久病入络”。若气郁化火,灼伤血络,阳络内损,血溢于外,出血之后,余血留滞,同样形成瘀血。瘀血若滞留不祛,使气机更加不畅,气滞与血瘀互为因果,互相影响。血瘀内留,也必然使脾胃运化功能受碍。治疗当以活血化瘀和胃。常选用失笑散加延胡索、白芷、蒲公英组合而成。若兼饮食停滞,吞酸吐腐,加神曲、莱菔子以消食化滞。兼气机结滞甚者加枳实、厚朴、广木香,开结散滞。
清热养心和胃法胃属阳土,胃病易于化热化火,即阳道实;或初为湿盛,湿盛则浊聚,久郁化热,湿浊化热蕴毒,故毒由温热转化而来,亦可由湿浊演变而生,即热为毒之渐,毒为热之极,毒寓于热,热由毒生,变由毒起。热毒郁于胃脘,则胃中热,甚则疼痛。热扰心神,则见心烦失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急躁易怒等。治疗当以清热养心和胃。清热药常用生石膏、黄连、桅子等,养心药物常选用石菖蒲、郁金、炒枣仁等。若心热烦甚者,加豆豉以清热除烦;伴有明显反酸,喜加用瓦楞粉、乌贼骨清胃制酸。湿重者选加砂仁、紫豆蔻、藿香、佩兰、荷叶、茵陈、滑石等化湿药;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炒枣仁以宁心安神;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以重镇定惊;呕吐呃逆者,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以降逆止呕。
通腑下气和胃法《内经》提到脏宜藏而不宜泻,腑宜通而不宜滞,胃以通为用,根据“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的原则,临床上采用通腑下气和胃法治疗胃肠积热,腑气不通,胃气上逆之证。凡是见食入即吐,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口渴气粗,舌质红,舌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者,均可选用本法治疗。方用姜黄散与小承气汤加减,可通过通腑泄浊将浊毒排出体外。
温胆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范畴。以温胆汤清热燥湿化痰,加之白及活血化瘀,玄胡、佛手理气止痛,乌贼骨、浙贝母、瓦楞子、珍珠母和胃制酸,代赭石和胃降逆,标本兼治,故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韩某,男,59岁,自述胃脘部胀痛已有半年多,饭后加重,有时呕吐出胃内容物,烧心泛酸,伴有纳呆恶心,疲乏无力,口干口苦。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半年来曾服用多种中西药,但效果不显。患者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笔者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其证属痰热中阻,气滞血瘀。治以清热燥湿化痰,活血化瘀止痛。
处方:瓦楞子(煅)30克,代赭石15克,珍珠母15克,乌贼骨15克,炒白术15克,茯苓12克,枳实12克,竹茹12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白及10克,厚朴10克,玄胡10克,佛手10克,浙贝10克。水煎2次,合并药液,分2次服用,每日1剂。
二诊:服药5剂后,患者胃脘部胀痛明显减轻,呕吐立止,泛酸等症状均有好转。效不更方,嘱患者按上方随症加减,再服药25剂后,诸症皆除。随访1年,未见复发。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范畴。本例患者平时体质较差,加上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脾虚导致运化失常,痰湿内生,郁久化热,湿热中阻,气机不畅,不通则痛,因此,胃脘胀痛,烧心泛酸;痰热内扰,胃失和降,气逆而上,则时有呕吐。本方以温胆汤清热燥湿化痰,加之白及活血化瘀,玄胡、佛手理气止痛,乌贼骨、浙贝母、瓦楞子、珍珠母和胃制酸,代赭石和胃降逆,标本兼治,故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大柴胡汤治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其典型症状为烧心和反流。多发于饱餐后,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均可加重。临床以促进胃动力、抑酸等治疗为主,但疗效欠佳且容易引起不良反应。采用大柴胡汤治疗肝胃湿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疗效甚好,现介绍如下。
症见:心窝部烧灼样疼痛,反酸,嗳气,烧心,口干口苦,身体困倦,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调和肝胃、清热利湿。
处方:柴胡、生姜各12克,黄芩、白芍、法半夏、枳实各8克,大黄4克,大枣3枚。
加减:嗳气、腹胀、咽喉异物感等较甚者,加厚朴、茯苓各8克,苏梗15克;咽部、胸骨后烧灼感严重者,加栀子8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方中柴胡、黄芩清肝胆湿热;枳实、大黄可内泻阳明热结;白芍一方面能协助柴胡、黄芩清肝胆之热,另一方面与枳实、大黄配伍可治腹中实痛;法半夏能和胃降逆;佐以生姜、大枣调和诸药。
纵观全方,有清有泻,有降有和,可除烧心,可消胸痛,可止反酸,可顺嗳气。故疗效满意。
参麦芩苡汤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参麦芩苡汤益气养阴,清热利湿。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气阴两伤兼湿热中阻证)。
组成:太子参15克,炒白术10克,麦冬15克,法半夏6克,黄芩10克,炒苡仁15克,仙鹤草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
功能:益气养阴,清热利湿。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气阴两伤兼湿热中阻证)。
用法:每日一剂,分煎两次,取药液毫升,分2次口服。3个月为1疗程,连服2个疗程。
方解: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多久病脾虚,水谷运化失司,湿邪内生,阻滞中焦,郁而化热,湿热内蕴。湿属阴邪,其性缠绵,热属阳邪,湿热夹杂,缠绵难愈。湿热日久,易于伤阴,导致胃阴不足,出现气阴两虚,湿热夹杂的复杂病机。方中以太子参为君药,其为清补之品,不仅能益气健脾,且能养阴生津。炒白术益气健脾,与太子参配伍,增强补益之力。麦冬滋养胃阴,与法半夏配伍,取麦门冬汤之义,养阴生津而无碍胃之弊,和胃降逆而无温燥之虞,共凑养阴和胃之功。黄芩清热燥湿,且其性不及黄连之苦寒,与法半夏合用,取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之义,再佐以利湿而不伤阴之苡仁,三药共凑苦辛寒佐淡渗以祛湿热之功,正所谓“总以苦辛寒治湿热,以苦辛温治寒湿,概以淡渗佐之”(《临证指南医案》)。仙鹤草清胃热、益胃虚,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且能防癌抗癌,为佐使之用。诸药配伍,标本兼顾,补气而不滞气,养阴而不碍胃,清热而不苦寒,利湿而不伤阴,共建益气养阴、清热利湿之功。
加减应用:神疲乏力者改太子参为党参,加炙黄芪;舌红少苔者加玉竹、石斛;舌苔厚腻者去麦冬,加苍术、厚朴;热重于湿者改炒苡仁为生苡仁;兼肝气不舒者去太子参,加柴胡、炒白芍;胃胀明显者加炒枳壳、佛手;胃痛明显者加延胡索、九香虫;反酸明显者加乌贼骨、大贝母;口有异味者加佩兰、石菖蒲;大便溏薄者去麦冬,加山药、葛根;大便干结不畅者加决明子、莱菔子。
胃痛的偏方秘方、验方方1:
鸡内金、白糖各适量。
将鸡内金焙干研末,与白糖调服,每日3次,每次1-2克。
本方消食健脾,适用于胃脘部胀满疼痛。
方2:
人参、青皮、陈皮、丁香各7克,白术5克,炮附子、苹果仁、炮干姜各4克,姜制厚朴、炙甘草各2克,生姜3片,红枣2枚。
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本方温中祛寒,适用于胃脘胀满疼痛。
方3:
代赭石、橘红、白茯苓、炒竹茹、旋覆花、瓜萎、左金丸、金铃子、法半夏、炒薤白、生姜、金石斛各50克。
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适用于胃脘疼痛又呕吐酸水。
方4:
百合、丹参各30克,乌药、高良姜、制香附各9克,檀香10克,砂仁3克。
水煎服,每日1剂,1日1次。
理气散寒,温中和胃。适用于胃脘痛。
方5:
鲜豌豆克,泡青菜克,猪瘦肉克,胡椒面1.5克,精盐5克,味精1克,鲜汤0克。
将泡青菜切成细丝,猪瘦肉亦切成丝,再用清水克浸泡在碗内,鲜嫩豌豆入沸水锅内焯至软熟,再将炒锅置旺火上,放入鲜汤、泡青菜、豌豆、精盐烧沸,捞于汤碗内,最后把肉丝连同清水一起倒入锅内烧沸,撇净浮沫后,加入酱油、胡椒面、味精、倒在碗内,即成。每于饭前后饮此汤1小碗。
本方适用于胃阴不足所致的胃脘痛。
方6:
草果5个,羊肉克,大麦仁克,食盐适量。
将淘净的大麦仁放铝锅内,加水煮粥倒出备用,再把洗净的羊肉、草果放锅内加水煎熬至肉熟:捞出羊肉、草果;倒入麦仁粥,合匀,文火炖熟至沸,加入切成小块的羊肉,调入食盐,温热食。
本方暖骨除胀,适用于脾胃虚寒之胃胀痛症。
本公号,部分文章转自网络,侵,必删
长按指纹识别